返回
新生必读:你上大学,到底是为了什么?
2020-09-08 10:31:36
9月,结束8个月寒假,新学期终于开始,同学们已经陆续返校准备开学,相信最近不少同学都在发誓这学期要好好学习。



而今年大一新生,在见证推迟开学、推迟高考等一系列历史后也如愿踏入大学校园,开始全新生活,小助手首先恭喜大家。


其次,小助手想和各位同学尤其是新生聊一聊“大学学习”这个话题。


中学时,我们听到最多的话就是“现在辛苦一点,好好学习,考上大学就轻松了!”我们也都听过“60分万岁,多一分浪费”这种传说。


那么今天小助手就给大家剖析一下在大学,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学习,希望各位新生能了解真正的大学,好好把握,各位老生也能反思自己,不浪费这段青春年华。


对待大学学习的两种观点


作为一名曾经的大学生,据我观察,在大学对于学习这件事,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。


观点一:大学=大概学学


这一类同学完美秉承“上大学就轻松了”这一说法,上课能不去就不去,必修课选逃,选修课必逃,只要还没考试就不着急,如果细分还可以分成几种类型:


临时抱佛脚型——考前一周,通宵复习,在极度紧急的情况下一晚上甚至可以预习+复习完一整门课。


大义凛然型——俩眼一闭,爱咋咋地,能不能过,全凭天意。


悔不当初型——考前吃喝玩乐不负年华,考后万念俱灰追悔莫及,永远在期末和新学期开学时发誓,“这学期一定要好好学习”。



总之,持这一类观点的同学认为,虽然期末考试可能挂科,但我却快乐一整个学期。


观点二:大学=大不了自己学


其实大学里也有很多出类拔萃的学霸,他们希望大学生活没有虚度,能够通过学习拿到高额奖学金,也为自己以后打下良好基础。


但在大学成为学霸并不是上课听讲,下课复习,完成作业,通过考试那么简单,首先我们要了解,中学和大学有什么区别。


大学与中学有什么区别


1、内容多了。中学最多时有语数外、史地政、物化生共九门课,分科后就成六门,内容少而浅。大学时小助手最多的一学期29门课,门门要考试,内容多而深。



2、自习多了。这里的自习不是指自习课多了,而是自己有了更多可支配时间。因为大学里课堂讲授相对减少,自学时间大量增加。同时,图书馆、实验室、科研活动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环境。


3、管得少了。中学时期只要跟着老师走就可以了,一切听从老师指挥,“手把手教学”。到大学是老师拿着旗杆往前走,偶尔回头看一眼,至于你能不能跟上,全凭自己。


正是这些区别,让很多新生陷入“迷茫期”,过去一直是士兵,老师让打哪就打哪,现在摇身一变成了自己的将军,反而不知道该往哪走。


想要找到目标,还要了解大学学习有什么特点。


大学学习的特点


1、内容的专业性。虽然大学学习的内容很多,但基本都在围绕本专业,因此专业性非常强。



2、目标的探索性。“吾将上下而求索”用来形容大学再合适不过了。大学已经不是死记硬背,而是通过课堂得到启发,进而去思考和探索。


3、学习的自主性。学习方法由中学的监督学习变为自主学习,给予同学们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度,心态上从“要我学”转变为“我要学”。


到此我们已经知道,在大学学习非常强调自主性,要适应这种自主性,所以要尽快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。


如何培养自学能力


1、要量力而行。小助手曾经在某个学期刚开始时放下豪言壮语,要用2个月背完四级必考词汇,结果一学期过去了,还是只会“abandon”。一开始目标过高,会直接丧失信心和动力。


2、要及时调整。目标定好后不是一成不变,它会根据你的课程情况做出适当增减。


3、要利用多方面资源。小助手相信,很多大学生,从入学到毕业,没有踏进过图书馆一步,没有从图书馆借过一本书,其实这样白白浪费很多资源。图书馆是每个学校最大的知识库,除了认真上课外,多看一些有价值的课外书籍,或者与本专业有关的著作,能有效开拓视野,增长见识。



大学,一场孤独的旅行


最后,小助手想说,其实上大学,是一场孤独的旅行。


中学时大家目标一致,都是考大学,但到大学,从一开始就注定每个人结果不同。


有人继续考研,有人出国深造,有人毕业考上公务员、事业单位,有人创业,有人就业……同专业同寝室的几个人,毕业后会按照完全不同的路径继续前进。



就像网上所说“你学别人逃课、打游戏、挂科,殊不知,他一毕业就可以进家族企业,而你还要拿着简历在烈日下奔波”。


因此我们要找准自己的路,不受他人影响坚定走下去,这3年或4年时间,将决定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生走向。


总之一句话,小助手希望你能在大学里:


好好学习,未来可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