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活得通透的人,早就学会了做减法
2021-09-23 16:58:03
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总是很难集中精神?在这个信息庞杂、纷繁复杂的世界,我们很难做到专注。所以,我们要学会做减法,排除那些冗余的信息,活得更轻松、更通透。


英国有句谚语:如果你同时追两只野兔,那么你一只也捉不到。


美国心理学大师丹尼尔·戈尔曼说过:


“在纷纷扰扰层出不穷的今天,我们要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,甚至做到游刃有余,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学会专注。”


身无旁音,心无杂念的去完成一件事,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,谈何容易。短平快的赚钱之道;盲目跟风的社交平台,都让我们弹指间陷入选择的怪圈。


我们为未知的可能性感到兴奋不已,也为自己偶然间的另辟蹊径感到暗自窃喜,通过不断给生活填充内容描绘完美生活的蓝图。


可我们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,那些所有闪闪发光的人生背后,都是不计其数的反复锤炼,都是从0到1到100的千山走遍。


在这个看似无比快捷的时代,我们似乎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,其实不然,时代越便捷,获取方式越简单,我们越会过上低效的人生。


生怕自己错过某个关键时刻,便不断提高关注度。多个软件交叉切换,无用信息呼之欲出,我们的精力就这样被消耗和分散。


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莱迪·克洛茨在新书《减法:应对无序与纷杂的思维法则》里说:“人这一生的修行就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。


减法思维,不是要求我们简单地摒除冗余的信息,而是教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洞察真相,看得更透彻,活得更轻松。”

懂得取舍,才是大智若愚;懂得专注,才能有所成就。



我们为什么越活越累?

自20世纪中叶以来,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有食物、衣物和建筑材料,还有能源。


我们的工作安排也更加紧凑,无论公司有多么人性化的休假政策,你的闲暇时间都没有中世纪的农民多。


我们虽然一直在批判996,但是似乎我们每个人也在适应这种生活。


把时间花在不喜欢的事情上已经够糟了,但更糟糕的是,我们却引以为豪。


蒂姆·克雷德在《纽约时报》上发表过一篇经典的文章,题为《忙碌的陷阱》。


他告诉读者:“假如你生活在21世纪的美国,你可能会听到很多人跟你说自己很忙……很明显,这种话表面是抱怨,实则是炫耀。”


我们在追寻物质财富的过程中,耗尽了自己最宝贵的资源,那就是时间。


无法减少待办事项会导致“时间荒”。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遭遇时间荒。每当有很多事情要做,但时间又不够的情况下,我们就会感到时间荒。


研究团队调查了北美和欧洲的6000多人,询问他们是否会付费使用节省时间的服务,比如请人打扫卫生、做饭、维修家电家具。


只有极少数人表示他们就是这么做的,而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也更高。


人生的一切烦恼,归根到底就是在生活中没有学会放下,使身心背负着沉重的包袱。因而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累,越来越辛苦。 


而真正的聪明人,都懂得为生活做减法。 


给物质做减法:越成功越追求简单

对我们的生活而言,我们往往会忽略减法。


每个家庭里的物品通常都有几十万件。那些榨汁机、不合身的衣服、乐高积木,还有从游乐场带回来的早就瘪了的猴子气球,这些都得专门来收拾摆放。


然而事实证明,越是成功的人,越追求简单的生活,越不会被物欲所控制。


李嘉诚的手表,市场价1000港币,一戴就是十几年。他的眼镜,也戴了十几年,多次因度数增加换过镜片,但没换过镜框。


乔布斯一生在信仰“少即是多”,当时三十岁不到的他,家居物品少得出奇。


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、一盏蒂芬妮桌灯、一把椅子和一张床。对于添加什么家具,每一件都是一个慎重的选择。


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,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。也是“极简主义”的忠实拥护者。拉开他的衣橱,一排浅灰色T恤和一排深灰色连帽衫。


他上班,开的车是1.6万美金的本田,身上永远穿着灰色上衣搭牛仔裤,以至于员工都以为他每天都不换衣服。


生活中的囤积虽然不至于让我们断送性命,但着实浪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太多的物欲会让人的内心混乱,同样,多余的东西越多,重要的物品越会被淹没。


我们花大量的时间整理衣橱的衣服,可是,真正常穿的就那么几件,对于懒得整理的人来说,为了一件衣服,还得整天翻箱倒柜地找,找不到时最是抓狂。东西找到了,时间浪费了,心情也坏过了。


日本知名收纳专家近藤麻理惠在《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》一书中,教人们如何“断然而彻底” 地清除各类物品。


近藤最有价值的一句话是这样的:“对物理空间进行整理,可以让你更接近自己的心理空间。”


一般家里往往闲置着很多T恤、厨房用品和乐高积木,这些堆积的闲置物品显然没有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,但我们却从没想过把它们扔掉。


近藤坚持认为,如果一个物品不能让你快乐,那么,是时候让它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了。


给工作做减法:学会停下和取舍

米开朗琪罗在描述他的雕刻时说过:


“我看见了大理石中的天使,于是我不停地雕刻,把多余的大理石去除,于是天使就显露出来了。”


他是真正懂得使用减法的大师。


在工作中,我们总是主动或被动的给自己添加很多的任务和压力。


待办工作清单不断拉长,我们也越来越焦虑,结果就是无穷无尽的加班,形成了低效率工作、无质量生活的恶性循环。


无论是写文章还是搞建筑,无论是思想还是实实在在的事物,我们都会发现最简单、最实用的方法往往就是顺其自然。


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·西蒙研究发现,当做得足够好之后,我们就会停下。


在足够好的时候停一下,给大脑一些时间做整理。整理思绪的过程也是将大脑清空的过程,清空之后,才能集中精力去一件一件地处理,不用考虑太多。


不如用笔将这些待办事项一条一条写下来,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来安排处理的顺序,既能为重要的事情预留大部分时间和精力,也不会因为忙碌而忘记了琐碎的小事。


商业巨著《从优秀到卓越》作者吉姆·柯林斯曾得到过彼得·德鲁克的忠告:


你要么创立一家伟大的公司,要么创造伟大的思想,但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。吉姆选择了创造思想。


正是缘于这种取舍,尽管现在他的公司里只有3个全职雇员,但他的思想却已经随着他的著作走进了千万读者的心里。


尽管有时取舍会给人带来痛苦,但却代表着一个意义重大的机会。


通过强迫自己权衡两者并战略性地选择那个对自己最有利的,就能极大地增加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。


就像西南航空,因为选择始终如一,便可享受到成功的硕果。


因此,你要学会选择舍弃一些东西。也许是杂务,也许是任务,也许是你眼里的机会。


所有和目标无关的东西,可能都叫障碍,都应被舍弃。


给社交做减法:远离无效社交

我们很多人都已经达到了时刻都离不开微信、QQ等社交媒体的地步,似乎只有通过这样那样的交往交流,才能与朋友保持着密切关系。


但是,央视知名主持人白岩松,却是一直都没有微信的,更不用说通过这样的渠道与人加深关系。


白岩松说,“要是上了微信,别人问老白你有微信吗?我就得说有。那人家说加一个呗,我能说不加?我要加了,得在多少个朋友圈里待着?”


同是知识丰富、受人尊敬的节目主持人,汪涵的微信圈里一旦超过100人,便把一些没有意义的全都删掉,就连和他搭档了10年的同事和知名影视明星,都删掉了。


汪涵说:“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,太热闹的友谊往往就会是空洞而且是无物的。”


聪明的人,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社交上,真正有质量的人,不是靠拼命社交建立起来的。


减少那些无效的社交,你会有更多时间用来读书学习,用来提升能力上,也才能更多地引来人们的尊重和信任。


真正聪明的人早就学会了做减法

多则惑,少则得。乔布斯、杰克·韦尔奇、安迪·格鲁夫、张小龙……成功的管理者都是做减法的高手。


削减非核心业务,将精力和资源投入有限的业务之中,达到竞争对手难以赶超的极致目标,从而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,这正是引领企业走向巅峰的不二法门。

经营人生也是如此。就像老子曾说的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”


这里的“损”就是减少,要学习掌握与身体力行大道,就要学会做减法,减了再减,才能回归初心。

真正聪明的人,都是在做“减法”。减少不必要的东西,减少不必要的人脉,把奢侈的时间留给值得的人和事。

减法并不要求你多么有钱,不要求你有超人的自制力,也不需要你有大量的闲暇。你所需要的只是正确的态度,以及做减法的有效途径。


*文章来源:《减法:应对无序与纷杂的思维法则》


最近我发现不少同学沉迷小助手的才华不能自拔,那小助手就,勉(po)为(bu)其(ji)难(dai)地把微信号发出来吧。


(添加时备注:学校名+昵称

大学/创业/职场/面试经验都在小助手朋友圈

意见/建议/吐槽/官网使用都可以跟小助手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