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该不该走向和社会的无缝衔接
2019-11-29 10:28:48

大学是不是创新创业的主阵地,能不能成为创新创业的主战场,关于这一问题,曾经在学术界有不同认识。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认为,发挥高校在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动能的核心优势,关键是要做好两个方面:


一是立足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,着力为未来培养创新者。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新技术的现实挑战,主动创设各种新技术场景,引导学生场景化学习。二是抓住创新创业创造的源头优势,大力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。要积极通过文教结合、科教结合和产教融合,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。文教结合强调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,科教结合强调教育与新技术前沿的结合,产教融合则强调教育与产业化的融合。


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正在社会化,针对这一尖锐问题,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认为,大学的双创教育,不应过度的强调大学和社会的无缝接轨。大学是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最好时光,尽管他们走入社会以后存在着跟社会的间隙或者GAP,但恰恰是这种GAP,才是改变社会,推动社会进步,或者是他们去创新创造的原动力。如果不存在大学和社会的化学味蕾,那优秀大学的理想何在?最优秀的大学,并不是倡导一年级大学生过早地离开课堂或者降低了本科一年级、二年级学习的强度,过早地所谓去从事创业。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当助手,打下手,才是锻炼他们最好的机会,要更多地给青年学生灌输的是:要当将军,必须首先当好士兵。


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,究竟应该教什么,一直以来是一个颇令人困惑的问题。对此,西郊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认为,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新的理解。首先是帮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,这是创业教育很重要的理念,学生成为终身学习的主角。第二是学校和老师要创造机会、条件、环境,帮助学生释放潜力和兴趣。学生的成长,并不是哪个老师教得多么好,而是这个大学有没有环境,大学教育过程有没有创造更多的机会,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创造的尝试。最后,要回答老师怎样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,而非老师去塑造学生,是释放学生的能量,然后逐步帮助他们成长。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组织几次活动,而是帮学生全面提高能力。


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创业者?零点有数董事长袁岳表示,创业者需要具备三种关键要素:意愿、能力和成就感。其中,意愿指的是否清楚要做什么,人才可以分为爱好型和机会型,虽然两者兼具是最理想的,但当前社会中,爱好型人才却越来越少,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和社会被分隔开了,学校有一套自我满足的体系来为定义个体是否合格,而个体是否合格并不是由学校决定的。当个体的机会意识和判断力减弱了,结果就是第一条意愿的消失。比如,从小学到中学、大学,作为一个年轻人,个人的判断力总体是下降的。当今大学最重要的责任,是让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才,要让大学生真正明白,创业的本质是创造未来的东西,这是教科书里所没有的。所以从意愿的角度来说,增加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是十分重要的。


创业心理研究方兴未艾,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徐小洲教授认为,现有研究虽然关注了创新心理特征和结构的分析和测评,但大多停留于描述和解释,对积极创业心理培养、消极创业心理防范等问题关注很少。因此,未来要进一步重视创业心理教育,关注如何在创业实践、创业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、创业态度。


欢迎关注“Sooc瘦课网”微信公众号,了解更多创新创业教育资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