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“双创”升级后,我们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?
2020-01-09 10:23:21

01

双创教育应与区域发展、城市发展紧密融合


“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,势必与区域经济相衔接。上海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作用,作为这座城市中的高校,我们也责无旁贷。”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专访时表示,“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是国家战略,更是城市内生需要。上海作为长三角大湾区中心,必须主动作为。”


美国旧金山湾区的发展给了她许多触动,“这里是全球最大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之一,聚集了大量创新创业企业,它们的产业发展需求可直接与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,反过来看,它们的科研成果转化、学生创业项目等也能丰富硅谷和湾区的发展,这是一种双向的促进,在长三角地区,我们也亟待有这样一种协同发展模式。”


“第一,深化产教融合是长三角双创教育一体化的突破点,直接瞄准培养人才的瓶颈,可真正把产教融合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;第二,深化文教融合要借力"互联网+"的赋能手段,拓展"文化+"新思维,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融合和催化作用;第三,应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撑作用、在前沿科技的载体作用、在文化创意的引领作用。”


02

解决3+3双创教育痛点,建设双创“生态文明”


诚然,双创升级版发展的基础在于打好双创教育,目前尚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主席、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徐小洲开门见山,“新时代对新型创新创业人才有迫切需要,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也必须改革创新,转型升级。”


“我国双创教育的主要矛盾在于数量和质量的难以协调。”他在专访时告诉记者,“从高校内部来看,主要存在师资队伍建设、课程设置与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不足三大问题。目前的高校师资中,谁来授课?双创课程在专科课程、通识课程中如何布局?师资与课程的质量该如何评估?学生们又如何跳出传统的评价制度来拥抱创新?”


同样地,在高校外部也存在三大问题,“第一,社会大众对双创的认可接受程度依旧有待提高,不能简单用"赚没赚钱""破没破产"来看待创业这种新生活方式;第二,双创人才与企业还需要更多来自政府部门的制度保障;第三,社会应该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具有引领性的双创平台,更多企业应该担负起这一责任。”


面向创变时代的双创教育,首先应该基于人的现代化,着力发展人的个性并且培养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。其次,双创教育应该基于校企、校地协同,着力重构未来教育新生态。学校只是知识传播的一个界面,不再是全部。


“未来,学生来学校更多是为了寄托精神和结交伙伴,这才是学校存在的真理。站在学校变革的前奏,企业、社区和众创空间开始成为新的课堂,企业家和社会创客成为新的导师。教育的任务不再是被动式学习,而是主动性的任务生成和实现。”他也提到,人工智能和知识簇群开始取代教师成为传统意义上的“传道授业解惑者”,教师则是“学生梦想实现的陪伴者”和“学习场景开发的研究者”。包括课程和教材在内都应该适应新新人类的需求进行变革,《创业画布》就是此类最新教材的探索。“创新创业教育更应该基于现代化强国目标,着力提供新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战略支撑。”


03

高校激励与社会平台为双创“精准赋能”


“双创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,走出高校后,这些创业者最需要的也不再是一个讲解理论的培训班,他们或许面临资金、人才、政策法律疑惑、技术壁垒等各种各样的问题,我们要做的就是精准诊断、精准对接、精准赋能,提高双创要素配置效率,帮助创业者共渡难关。”